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新闻中心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关键词:

鱼台发改局

2014-01-15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济宁北湖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济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济宁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济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战略转型,加速膨胀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规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现状和发展环境
    (一)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发展模式,抢占发展先机,培育扶持了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支柱作用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以润峰集团、台联电集团、英克莱集团、圣阳电源、英特力光通信、鲁抗医药、辰欣药业、新风光电子、泰山玻纤等企业为龙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5个产业初具规模。201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1家,完成销售收入254亿元,实现利税36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和利税的比重分别达到6%和6.4%。
      1.新能源产业。初步形成了光伏发电、LED新光源、光热利用、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链条,清洁煤利用、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地热能利用等产业开始起步,建成了一批集聚作用强、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和基地,涌现出润峰集团、台联电集团、圣阳电源等 骨干企业。截至2010年底,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年生产能力达到300兆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9兆瓦;太阳能集热面积达到94万平方米;低速短程电动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发展到家,形成1万辆电动汽车生产能力,英克莱集团被确立为全省三个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之一;梁山24兆瓦生物质能发电、泗水风力发电等一批发电项目稳步推进。
      2.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生物新材料、电子新材料、纺织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四大特色板块,金属新材料、建筑新材料、稀土与磁性材料等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涌现出泰山玻纤、齐鲁特钢、意可曼科技、佳华电子等骨干企业。意可曼科技已形成5000吨可完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生产能力,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泰山玻纤是全国最大的电子级玻璃纤维生产基地,拥有我国玻纤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如意集团“嵌入式短流程纺纱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纺织新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嘉祥县拥有省级光伏电子材料产业园,电子新材料已形成集聚发展优势。
      3.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四大优势产业,涌现出鲁抗医药、辰欣药业、希尔康泰药业、方健制药、裕隆生物等一批骨干企业。鲁抗医药是国内四大抗生素生产基地之一,大观霉素系列产品年产能居国内首位,盐霉素年产量居世界首位;辰欣药业大输液产能位居全国第3位,水针剂产能位居全省第1位,拥有国家级一类新药1个,二类新药 8个;孔府制药的胃炎宁颗粒、牛黄蛇胆川贝液、消淋败毒散,昊福制药的脑血康胶囊,华能制药的降酶灵胶囊、芪龙胶囊,方健制药的通脉灵片、含化上清片,孔圣堂制药的双丹颗粒等9个品种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裕隆生物诊断用生物芯片及其原材料、配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取得突破,发展潜力巨大。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初具规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我市被确定为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金皇活塞、精益轴承等23家企业被列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拥有2个省级信息产业园、1个省级软件园和1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涌现出英特力光通信、鲁强电缆、天博汽车零部件、盛世光明、国翔科技等骨干企业。通信光纤光缆、新型电子元器件、物联网等发展势头强劲;军工电子技术产品和野战光通信系统装备、汽车电子、电力电子、机床电子等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
      5.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装备制造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发展了并网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等节能装备,废纸处理、脱硫、水处理、自动降尘洒水等环保装备,秸秆气化、秸秆制碳等资源综合利用装备,涌现出新风光电子、金曼克、金人电气、山矿机械等骨干企业。新风光电子高低压变频器、兆瓦级风电并网变流器,金人电气高压无功补偿装置以及山矿机械脱硫球磨机等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同创工矿研发生产的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自动排水系统、矿用移动式救生舱以及京鲁水务、兖煤凯达环保设备开发的新型水处理设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随着转方式调结构战略的深入实施,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迎来重要机遇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从国际环境看,随着全球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将迎来加快转型的时期,寻找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时期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全球新技术、新产业将加速发展,为我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已形成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当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全国上下都十分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办法,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我市发展看,“十二五”时期,是全市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都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工业经济调整振兴的决策部署。同时,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了一定规模,特色优势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转方式调结构的亮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我市能源产业、传统制造业所占比重过大,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仍十分繁重。二是近年来,国内发达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业竞争力越来越强,在吸引全球产业转移方面形成了较大优势,给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三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规模小,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龙头企业缺乏综合优势,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自我发展动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为方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融合,走产品研发和项目引建相结合的路子,努力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技术集成、产业集群、要素集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自主培育和引进合作相结合。加大优势企业培育力度,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加强合资合作,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坚持产业延伸和集聚发展相结合。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集群、集聚、集约式发展。
      坚持人才支撑和创新驱动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激励机制,完善创新体系,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快速膨胀。在全市组织实施1000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300户,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42.7%,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
      2.企业群体规模进一步壮大。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家,过50亿元企业达到家,过10亿元企业达到30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群体。
      3.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到2015年,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30家,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4.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到2015年,形成3—5个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地,产业集聚发展优势进一步增强。
    (四)产业布局
      按照区域发展、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配套完善的原则,整合全市优质资源,优化区域发展配置,加快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从设计开发、产业化到规模发展的能力,培育和壮大一批各具特色、产业集中度高、竞争能力强、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构建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新能源产业:围绕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LED新光源三大产业,重点布局建设济宁高新区、微山、兖州、嘉祥、汶上等新能源产业聚集区。
      新材料产业:以济宁高新区、邹城、兖州、嘉祥、金乡、微山为依托,重点建设纺织新材料、生物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电子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等产业聚集区。
      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建设济宁高新区、邹城、梁山、金乡四大产业聚集区,重点建设华鲁生物医药产业园、辰欣工业园、方健中药工业园、菱花产业园、裕隆生物产业园、微山医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济宁城区、曲阜为中心,大力发展光通信、精密元器件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以济宁高新区、微山、邹城为重点,支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节能环保产业:以金乡、汶上为依托,重点发展变频器、变压器、并网变流器等节能装备,形成节能装备生产集聚区;以任城、邹城、鱼台为依托,重点发展脱硫设备、水处理设备,形成环保产品生产基地。
      三、发展重点
     (一)新能源产业
      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LED新光源、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扩大光热利用范围,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适度拓展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努力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新能源“光谷”。到“十二五”末,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
      1.太阳能光伏产业。以润峰集团、硕响新能源、硕华工贸等企业为重点,培育薄膜电池、晶硅电池、并网系统技术和产品,开发低成本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适度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形成从硅片、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到光伏发电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条。“十二五”末,全市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能力达到兆瓦,光伏电池组件生产能力达到1.5兆瓦。
      2.LED新光源产业。依托宝霖光电、宏齐科技、元鸿光电、佛都照明、霓虹王电子、英克莱集团、硕华工贸等企业,积极开发高附加值外延片、蓝宝石衬底材料,大力发展芯片产品,拓展LED下游应用领域,重点发展太阳能景观照明灯、LED显示屏、LCD背光源、汽车用照明灯、室内装饰灯、矿灯等应用产品,打造完整的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以及应用产品产业链。
      3.新能源汽车产业。以金乡方能、英克莱集团、富平电动车、润峰集团、圣阳电源等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企业为基础,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电机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在现有低速短程电动汽车的基础上,引进和开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支持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研发和生产,进一步扩大动力电池的生产规模。“十二五”末,全市动力电池生产能力达到6亿安时,力争把我市建成国内重要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积极与国内知名企业集团交流合作,争取引入整车生产企业,合作发展电动汽车和新型燃料汽车。实施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工程,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
      4.光热利用产业。加强太阳能光热技术创新,努力攻克新一代光热发电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核心技术,以曜晖太阳能、晶冠玻璃、瑞光太阳能等企业为依托,积极开发标准化、通用型太阳能热水系统组件,重点发展毛坯管、高效太阳能真空集热管、高温集热金属管、太阳能热水器等产品。加快太阳能光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步伐,大力推广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扩大光热应用领域。
    5.其他新能源。拓展生物质能、风能、浅层地热利用、煤炭洁净利用等新能源。生物质能坚持清洁生产,支持以农林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鼓励以秸秆、木材、枯草等非粮食原料开发第二代燃料乙醇,合理布局、适度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利用微山湖周边和泗水、曲阜、邹城东部山区风力资源,适度发展风力发电项目;利用我市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地源热泵、浅层地热空调;结合我市煤化工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硫煤、煤矸石、煤泥洁净利用水平,扶持煤炭洁净利用项目建设,推广应用煤制甲醇燃料。
     (二)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生物新材料、电子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纺织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建筑新材料七大特色板块,到“十二五”末,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
     1.化工新材料。以现代煤化工产业为基础,支持煤制烯烃相关技术产业化,积极发展下游新型工程塑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新型化工材料,重点发展高分子材料、有机氟材料、复合材料、特种橡胶、聚氨酯、高性能聚烯烃材料、可纺沥青、碳纤维等化工新材料产品,大力拓展有机硅应用领域,加快形成有机硅产业链。适时规划建设化工新材料专业园区。
     2.电子新材料。以泰山玻纤为依托,发展电子级玻璃纤维及下游产品,形成国内重要的电子玻纤布生产基地。以嘉祥光伏电子材料产业园为依托,在现有硅材料、石墨材料生产加工基础上,提升工艺装备水平,重点发展光伏电池用多晶硅、单晶硅材料生产及加工制备技术,开发集成电路用大直径硅单晶棒(片),将产业链条延伸拓展至产业链的高端。支持企业开发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
     3.生物新材料。以意可曼科技、华鲁医药为依托,重点发展聚羟基烷酸酯(PHA)系列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以凯赛生物为龙头,延伸长链二元酸产业链条,发展尼龙212树脂、聚酰胺工程塑料、高级尼龙工程塑料等产品;以天成化工为龙头,开发生物法1,3—丙二醇,延伸发展环氧氯丙烷;适时启动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PTT)项目,打造国家生物新材料产业基地。
      4.稀土新材料。依托微山稀土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稀土氧化物、稀土氯化物、稀土金属、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催化剂,把我市建成国内重要的集稀土开采、分离及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基地。
      5.纺织新材料。依托如意集团、德源纱厂、翔宇化纤等企业,延伸高端纤维及原料产业链。加快精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等化纤原料的开发和投资,提高化纤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等新型纤维;追踪国外聚酯、涤纶最新技术,积极开发新一代国产化聚酯、涤纶;重点扶持如意集团、德源纱厂等企业开发新型纺织材料,提高企业竞争力。
      6.金属新材料。以齐鲁特钢、金皇活塞、科大鼎新为依托,重点发展高纯、高强、高韧和耐高温的高性能合金、轻质金属基复合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扩大生产特种合金制动盘、合金键合丝、铝包钢双金属导线、工模具钢等产品。
      7.建筑新材料。重点发展防水材料、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节能、环保、多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加快混凝土砌块、高档玻璃、新型建筑陶瓷和高档卫生洁具、复合地板、吸音板等产品的开发生产。
     (三)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积极发展医疗器械产品,着力培育生物制品产业。到“十二五”末,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
      1.化学制药。以鲁抗医药、辰欣药业、希尔康泰药业、鲁抗立科、胜利生物、圣鲁制药为重点,巩固头孢C钠盐、6-APA、软包装输液袋、水针剂、孢菌素树脂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大力开发特色原料药和药物中间体新品种,发展壮大高附加值心脑血管类药、抗癌类药、抗病毒、抗感染类药物。重点发展头孢类药品及粉针剂、氨曲南及中间体系列产品、非β内酰胺类原料药、维A酸系列等药品,做大做强国家级一类新药阿德福韦酯片,加快利拉萘酯乳膏、法罗培南钠片和盐酸洛美利嗪片等新药扩产改造,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新药。
      2.生物制药。以鲁抗医药、裕隆生物等企业为重点,积极采用现代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技术对氨基酸类、抗生素类药等现有发酵品种进行科技攻关,提高发酵水平。做大做强大观霉素、沙培林、万古霉素、硫酸粘杆菌素、青霉素系列产品、盐霉素、泰妙菌素、洛伐他汀、那他霉素等发酵类原料药,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发酵类原料药生产基地。突破利用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基因工程疫苗、重组抗体、生物芯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
      3.现代中药。以方健制药、昊福制药、华能生科为重点,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重点发展高活性蚓激酶粉、龙寿丹胶囊、银杏甙元黄酮、活力源胶囊、六味地黄丸、牛黄解毒片、脑血康、冰硼散、精制芦丁等,积极研发用于防治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和妇科疾病等应用领域的中药新药。大力发展超声波逆流萃取发酵设备,推进中成药生产现代化。
      4.高端医药器械。以育达医疗器械、三利树脂、银海卫生敷料、天利药用辅料、水泊卫生材料、电讯七厂为重点,积极开发高端医疗设备仪器,加快发展微量元素分析仪、EFX-1儿童发展评价系统、理化检验与分析仪器、FX2002型电化学实验工作站、ZJ8000重金属测定仪、NJ-100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血红蛋白检测仪等医疗器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器具、医用高分子材料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积极承接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转移,鼓励优势企业做精做专做大,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及物联网产业,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到“十二五”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承接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支持鲁强电缆、英特力光通信、天博汽车零部件等企业发展壮大,重点发展通信电缆光缆、光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控制应用四大系列产品。
      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济宁软件园和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为载体,整合市内软件、系统集成以及信息服务优势资源,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支持高科股份、盛世光明、国翔科技、博易信息系统、科威达科技、新蓝海科技、远望软件等企业发展医疗、煤矿安全、交通、建筑、生物医药、电信、教育行业应用软件;扶持亿维信息科技、安安科技等企业发展嵌入式软件。
      3.物联网产业。组织开展物联网领域重大技术攻关,加快突破物联网领域关键技术,支持应用技术攻关和传感器产业化,推动物联网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链形成。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全面推进有线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通信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加快推进“一卡通”工程,率先在公交、金融、水、电、气、热等公用事业领域应用,逐步扩大应用领域。
      4.电子政务。加快建设互联互通所必需的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平台,加强条块间资源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全市机关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基本实现政务信息数字化、政务流程网络化、办公过程无纸化、审批服务一体化,提高电子政务决策服务、应用指挥、协同办公和公共服务水平。
     (五)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先进环保技术及产品、节能环保服务产业三大领域。到“十二五”末,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1.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依托新风光电子、金人电气、山防防爆电机、金曼达等企业,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力度,重点发展高低压变频器、并网变流器、高压无功补偿装置、轨道交通能量回馈装置、变压器、电动机、焊割设备等节能装备及产品,积极开发生产节油润滑压缩机、推油机节能装置、智能路灯节能控制设备等。
    2.先进环保技术及产品。以华勤爱科、京鲁水务、泗水蓝天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秸秆汽化机组、脱硫脱硝设备、汽车尾气净化器、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噪音控制设备等先进环保技术和产品,突出原位水质改善技术、微生物固定化和菌剂技术应用,积极发展高效复合微生物制剂和MBR膜生物反应器系列产品。
    3.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探索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为加强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济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协调和督导,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全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等工作机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列为重要内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资金扶持,创新投入模式。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优化投融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社会资本在我市设立创投基金,吸引国内外著名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专业投资公司视野宽广、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优势,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战略决策、上市指导等多方面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度。
      (三)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调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互动创新的积极性,建立开放式的科技交流合作平台,集成社会创新资源,推动新技术、新知识的形成和聚集,打造技术创新新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开发试验条件,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抓好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的结合,依托重大项目,高起点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重点引进专利技术、软件和关键设备,同时加强消化吸收,实现创新和提高,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建立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咨询机构,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和产业发展实际,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导向,做好产业技术分析,积极研究和探索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路径,为产业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咨询工作。
     (四)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培育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交通、人文、区位优势,积极搞好对欧美、台湾地区及京津地区、江浙沪地区等新兴产业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开展好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合作活动,不断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提升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支撑能力。利用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形成的两岸产业整合的新机遇,加强与台湾地区新兴产业企业及研究机构的合作。要把影响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好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争取引进一批基地型、龙头型、带动型企业。逐步加大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产业研发团队的力度,实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形成技术智力资源集聚、创新能力提升、新兴产业壮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突出发展载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坚持园区化布局、集聚化发展,突出抓好重点园区、重大项目两大发展载体建设,形成布局合理、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快基地和园区建设,引导企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中,形成技术智力资源集聚、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特色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群。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力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重大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和企业壮大。对选准的产业项目,要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实现产业规模和技术能力的同步发展,在新能源汽车、生物芯片、软件等领域实现突破,形成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等优势地位,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发展。
     (六)重点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集群。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对产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在政策扶持、重大专项、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优先培育。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管理人员、高层次技术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发展的坚实基础。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充分发挥我市教育资源优势,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开展各种技术培训,提高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全力打造一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重视人才引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的高端人才列入我市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计划。制定落实工资待遇、科研投入、贡献奖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有技术、资本及管理才能的海外留学人员来我市投资创业。各类院校要设置相应专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要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加强校企地合作,搞好产学研结合,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人才培训模式。
                                            
                                   2011年9月29日印发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