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当前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新闻中心

当前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关键词:

鱼台发展局

2014-01-14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有所缓解,但全球经济增长仍未出现明显起色。我国经济运行处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回升的交织阶段,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风险增加。预计下半年“稳增长”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速平稳增长态势。全年GDP增长7.5%左右,CPI上涨2.5%左右。
一、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特征
2012年5月份以来,我国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金融手段增加市场流动性,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和中小企业税费优惠等结构性减税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着力点,加快启动带动力强的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出台鼓励民间投资实施细则,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自2012年9月起,宏观经济结束了近两年的下滑,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但进入2013年,一些经济指标出现了轻微下滑,上半年GDP增长7.6%,较上年同期和一季度放缓0.2和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增长9.3%,较上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放缓1.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涨幅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价格连续16个月出现负增长。同时,一些指标继续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外贸出口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按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全国商品房价涨幅达到11.3%,同比加快6个百分点;上半年城镇就业新增700多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4.1%的水平上;库存存量增速有所提高,月度库存增量趋于稳定,库存总量变化对经济的下拉作用开始减小。总的看,我国经济的需求面和供给面调整相对稳定,就业形势良好,价格总水平较为温和,我国经济仍在合理区间内运行。
一般来讲,经济回升有3种形态:强劲回升、温和回升和弱回升。当前我国经济明显呈现出弱回升的态势,一方面,反映了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上涨和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束缚了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另一方面,是我国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表现。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由于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资本边际收益降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已从过去平均10%左右降至目前的状况,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下降持续时间较长,也反映了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工业生产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工业增速低于其潜在增长水平,经济还存在扩张的空间。
二、近期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产能过剩。我国的产能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重过剩或绝对过剩状态。目前,过剩行业的投资仍在增长,可能导致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我国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大致有3种理论解释,一是“周期波动说”,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产能增加,在经济衰退和谷底阶段形成产能过剩。二是“过度竞争说”,可用企业投资行为的“投资潮涌”现象来解释。三是“结构体制说”,财政分权和以考核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政治晋升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干预投资和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动机,企业的投资行为被扭曲,并进而导致产能过剩。从2009年以来我国的经济运行的特点看,虽然产能过剩的原因较复杂,但政府干预和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体制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主要根源之一。
2.金融领域潜在风险。2009年以来,为拉动经济增长,在地方政府不能举债的现行财税体制约束下,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举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本地经济。在货币信贷大力度投放的支持下,融资平台公司负债增长较快,预计2013年信贷规模总额将超过12万亿元。这些负债中85%左右依靠出售土地收入支撑借贷和偿还。2010年底,为防范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国家出台规范融资平台的措施,控制融资平台贷款存量,并对部分融资平台偿还贷款进行了3年展期。为继续给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融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降低资金成本增加收益,开始大规模扩张影子银行业务。到2013年中期,影子银行余额规模预计超过20万亿元。目前,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金融热、实体冷”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增长较快,部分企业因效益下滑无力偿还贷款,大量货币资金被用于“借新还旧”。二是居民和部分企业热衷于理财和房产投资,大量社会资金“避实就虚”。三是部分资金通过理财产品等形式在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持有,并未用于实体投资,且资金期限错配,一旦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变化,就会出现短期流动性不足,影响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偿债期,企业兼并、破产增多,部分理财产品信用违约风险提高,金融风险增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下降。
3.房地产问题。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带动了钢铁、水泥、建材、工程机械等重工业和家电、家居消费用品等轻工业的发展,并且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也与房地产市场运行高度相关。房价持续快速上涨,明显超过居民承受能力,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居民和企业热衷于房产投资,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挤压。同时,也严重压缩了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成为现阶段束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瓶颈。我国房地产的核心问题在于土地所有制度、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依靠土地经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
此外,跨境资金净流入过多,人民币升值过快。近几个月来,通过贸易等渠道的套利资金大幅流入,导致进出口统计失真,干扰了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助长了理财产品等影子银行业务扩张,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一阶段,随着美元逐步走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有继续升值趋势。
三、我国仍具备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
1.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会极大调动和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具有较大的改革红利。今年以来,我国加快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大了增值税的试点领域和范围,放开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促进了民营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升到新水平,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医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向中西部加快转移。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得到释放,东中西地区各自的动态比较优势逐步形成。
2.我国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收入增速和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同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我国不断突破户籍、土地、教育等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障碍。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也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3.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具备运用空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而显著的成绩,比较有效地应对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在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上,在调控手段和工具的使用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我国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仍有较大空间,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手段和工具。
四、政策建议
1.坚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切实落实好已经出台的企业减负政策,积极推动营改增试点工作,严防地方政府变相征税,严禁征收过头税和过头费。保持财政支出强度,中央政府预算投资、民生支出等重点领域要落实到位。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从当前中央财政收入水平看,全年完成中央财政收入增长7%的目标有一定难度,为释放财政政策的积极信号,建议适度增加中央财政的赤字水平。
2.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是科学研判经济金融形势,密切跟踪金融市场变化,特别要关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后出现的新动向,强化宏观审慎监管,防控热钱借道跨境流动,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防范局部性金融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降低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适时启动IPO,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促进新增货币更多地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农”、小微企业、铁路、环保、保障房等领域。三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避免过快单边升值。
3.着力挖掘内需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加快落实收入分配改革指导意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改革户籍管理政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释放消费潜力;大力培育信息消费、环保消费和社区消费等消费增长点。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继续支持铁路、市政等基础设施、环保和保障房建设等重点领域投资;加大对油气资源勘探和开采、天然气进口码头和储运设施的投资:对制造业、服务业投资项目进一步放松管制。
4.下决心调降过剩产能。一是改革财税体制,特别是理顺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机制,改革官员晋升体制,消除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二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硬化银行预算约束,理顺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三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要坚决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确保公平市场竞争。四是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减少通过转嫁资源成本获益的项目上马。五是改革现有的环境保护体制,防止地方政府牺牲环境为代价吸引资本流入,鼓励社会公众广泛监督。
5.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当前,房地产政策的关键是增加住房持有成本,降低交易环节税费,推动住房回归“居住”的本质属性。尽快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按照人均居住面积征收累进房产税,挤出投机投资房源,增加市场供应量;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实施,挤出部分非自住以及非正当获得的房源;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房供应,有效加大保障房供给,满足普通居民刚性需求;降低交易环节税费,切实减轻普通老百姓购房成本。
6.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一是尽快建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合理举债,短期内加大代发地方政府债的力度。二是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和规范力度。制定统一标准,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严格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将融资平台的资金、负债及项目效益等公之于众。三是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地方政府应通过出售、转让或证券化国有资产偿还债务。四是研究中央政府救助地方政府的条件和惩罚措施,包括官员考核、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