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鱼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新闻中心

鱼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关键词:

鱼台发展局

2014-01-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2011-2015)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和推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对于鱼台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本《纲要》是今后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大力实施省委、省政府和济宁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实现富民强县为目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强力突破,统筹协调,推动跨越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取得辉煌成就,呈现出经济提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为顺利开启“十二五”规划、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县GDP达到93.97亿元,为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30%;人均 GDP 约2万( 约合3000美元 ),年均增长13.58%。全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21亿元,年均增长32.99%,超出同期GDP增幅18.69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1%提高到2010年的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亿元,“十一五”累计完成 326.8亿元,年均增长23.64%,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金威煤电30万吨烧碱30万吨pvc、电厂二期扩能、军城煤矿、湖西矿井、星源矿山、安泰泵业、惠宜佳木业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生产性项目建成投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图1-1“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52.86
62.3
77.96
82.15
93.97
0
20
40
60
80
10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一五”末,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6.3:42.8:30.9。粮食总产量36.38万吨,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1家,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26万亩。成功争取到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和全国现代农业优质鱼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68家,金威煤电、盛发焦化、鹿洼煤矿、湖西矿井等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7.7%。服务业增加值29.05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7亿元,为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1%。
  图1-4 “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3、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按照“鱼米之乡、孝贤故里、滨湖水城”的城市定位,编制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滨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县城区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5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28.3%。五年累计投入14.4亿元,完成220项重点城建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先后完成了工业路南段、鱼新三路西段拓通工程;花园南路、花园北路、老济徐公路、文昌路、湖凌四路等部分路段路面整修工程;鱼新一路、鱼新二路、湖凌二路、湖凌三路等部分路段的花砖铺设和修补工程;开发区东区路网建设工程;湖凌三路商业街、时代商城、正中商城、馨贵园小区、文化小区、行政办公中心的开发建设;建成6处城市农贸市场;东鱼河大桥等5座桥梁建成通车;全民健身广场、新客运中心、西支河公园等一批公共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启动旧城改造,拆迁面积40万平方米。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通客车、通数字化电视率分别达到97.5%、98.2%、98.7%和60%。
4、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耕地占补达到动态平衡。2006年-2010年,全县实际建设占用耕地132.57公顷,年均26.51公顷;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495.95公顷,年均99.19公顷。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县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大幅下降,境内3条主要河流水质大幅改善;3个国控、省控监测断面,80%达到了淮河流域治污“十一五”计划目标要求。“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完成。“十一五”末,城市绿化覆盖率31.81%;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4.5%。湿地保护建设成就斐然。累计种植湿地植物6752.5亩,累计自然修复芦苇15000亩。
5、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96元,2005年增加7383元,年均增长16.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27元,比2005年增加3294元,年均增长12.44%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64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28750人。社会保险体系日益完善,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9.96%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 残疾人康复、就业、扶贫各项政策措施基本落实到位。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进入住房、汽车等10万元级消费阶段,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1平方米和34.4平方米。

图1-5“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单位:元)

 
7508
8707
10684
12417
13996
4550
5152
5780
6354
7427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6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有了较快发展,顺利完成了职教中心和一中西校区新建工程。高中阶段入学率提高到85%,新建校舍安全工程32个、3.8万平方米,加固学校危房4.7万平方米,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8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新建了县医院病房楼,改造了王鲁、老砦、清河、唐马等卫生院。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5‰以内。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扎实推进,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成功举办了3届孝贤文化节。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社会预警应急体系逐步健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城市人防建设规划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兼顾人防要求规划》编制完成,群众国防、人防观念明显增强。妇女儿童、青少年、慈善、老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史志、文博社科等项事业健康发展, 防震减灾、水文气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及对台工作等都取得新成绩。
7、科技创新取得突破。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立院士工作站2处,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处,市级产学研工作站3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8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7.7%。继续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占56.4%。
8、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全部取消农业税。实施国企改革攻坚,基本完成企业改制任务。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新型乡镇张黄镇改革顺利实施,顺利调整王鲁镇、谷亭镇、县滨湖新区行政区划,新设谷亭、滨湖两个街道办事处,老砦乡、唐马乡撤乡设镇,县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经济开发区。组建鱼台县鑫达经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融资平台。利用外资稳步增长,五年累计到位外资4394万元美元,年均增长123.7%,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51家。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我经济社会发展最好、质量效益最高、城乡面貌改变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十二五”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围绕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高点定位,作出加速工业调整振兴、培植六大主导产业、建设鱼米之乡、孝贤故里、滨湖水城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二是坚持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确定了资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跨越的目标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战略转型,大力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创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全县转型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三是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力实施攻坚行动,全面推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制和“点对点”一线工作法,一大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启动建设和投产运营。四是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确立“鱼米之乡、孝贤故里、滨湖水城”城市发展定位,拓展中心城区规模空间,大力度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点、亮点工程,形成了大开发大建设的热潮。五是坚持执政为民更加关注民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更加注重发挥人的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依法行政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协调机制,推进社会公平公正;立足综合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创新群众工作模式,全力构建民生大服务、领导公开大接访、矛盾纠纷大调解等三项群众工作大格局;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六是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深化“三学三创”活动,率先实施涉企收费一费制”改革,强化机关效能建设,推行阳光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坚持创新举措破解难点瓶颈,加大作风建设力度,全县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十一五”期间在取得辉煌成就和跨越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实力亟待提升。经济总量、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的财政贡献率偏低。二是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传统产业比重明显偏高,制造业竞争力有待提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够健全。三是城镇化水平亟待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仍是发展的突出制约瓶颈,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需进一步改善。四是增长方式亟待转变。资源型产业比重较高,粗放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土地等重要资源将面临长期偏紧的严峻局面,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任务相当艰巨。五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高科技和创新型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不足。
(二)“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同在,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基础更加巩固,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具有明显的科学跨越发展的后发优势。但是,我们所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不确定因素增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迫切、外在压力加大,实现富民强县历史性跨越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十分紧迫,非常艰巨。
从国际环境看,“十二五”时期,世界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我们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增多。能源、气候、粮食安全和国际恐怖等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世界正在重启以可持续的均衡增长为基本目标,以普惠共赢、协作竞争和政策协调为保证,以绿色增长、低碳增长、创新增长、均衡增长和商业模式再造增长为特征的崭新增长。世界经济结构创新转型,世界经济地理深刻重组,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等已经成为人类共识和世界重启增长的基本动因;西方国家的“再工业化”倾向和对过度消费模式的逐步转变,加之全球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出现曲折。这一系列变化,使得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也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和履行国际责任与义务形成了倒逼机制、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
从国内环境看,“十二五”时期,我国仍然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一是我国发展的内在动力仍然充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态势依然,为我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二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动力依然强劲,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为保持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三是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成为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要取向,为我县积极开拓内需市场带来了难得机遇。四是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升国家战略,为我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历史机遇。
从鱼台县情看,“十二五”及更长一段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一是具备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可靠基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为今后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使全县站在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崭新历史起点上。全县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期,经济总量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将呈现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的演进态势,将使鱼台经济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二是面临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十二五”时期,随着济徐高速、跨湖高速的建设,滨湖大道的通车,运河航道升级改造,使鱼台融入济宁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鲁南经济带和环南四湖生态带建设,使鱼台参与区域竞争合作的优势更加明显,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三是具有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资源禀赋。拥有耕地58万亩,湖地4万亩,水面11.8万亩。境内河流17条,上接苏鲁豫皖20多个县市的客水,水资源总量5.04亿方;生物1000余种,仅自生鱼类100余种;矿产以煤炭、钠盐为主,煤炭总储量31.5亿吨。电力资源充足,人力资源富余。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以及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为首要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县、生态建县、文化兴县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提速”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三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新城、滨湖宜居水城和孝贤文化名城,将鱼台建设成为经济更具活力、社会更加文明、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足的美好家园,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总纲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点定位、重点突破、多点支撑,更好更快地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跨越发展、率先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2、坚持扩大内需长效增长。把扩大内需作为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高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提高居民收入,稳定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完善消费政策;强化政府投资引导,激活扩大民间投资,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力度,加快构建内生增长的长效机制。
3、坚持调整结构转型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高端产业主导、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化发展和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步入良性循环,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4、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把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5、坚持资源节约绿色增长。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强化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
6、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和完善民生制度,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民和强县的有机统一。
7、坚持改革开放增强活力。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大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的攻坚力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实施协作型竞争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增强发展的融合性和开放度。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十二五期间,围绕提增速扩总量强实力,超越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平均水平,追赶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努力实现科学跨越大发展。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突破200亿元,人均 GDP 突破4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力争达到12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7:37。力争服务业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服务业资增幅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33%以上
——社会发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平安鱼台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5%。城镇居民养老、失业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合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备,社会预警应急体系进一步健全
——城乡建设。统筹地下采煤和地上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50%,县城区建成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比较健全的现代市场体系、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80%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8%以上,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突破 1亿美元。
——生态环境。生态县建设成效显著,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COD等各项节能减排任务,形成更加完善的县域大生态体系。
2、远期目标: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人均达到80000元以上。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鲁苏豫皖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和淮海经济区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均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主 要 指 标
2015
 目标
十二五
年均增速
目标
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
200亿元
15
预期性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价,元)
>40000
 
预期性
3、地方财政收入
12亿元
25
预期性
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25以上
预期性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
 
18
预期性
6、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7
 
导向性
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33
 
预期性
城市建设
8、城市化水平(%)
50
 
导向性
9、中心城区建成面积(平方公里)
24
 
预期性
10、中心城区人口(万人)
15
 
预期性
 
社会民生
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15
导向性
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10
导向性
1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5
 
预期性
14、城镇登记失业率(%)
3以内
 
约束性
15、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
100
 
约束性
16、人口自然增长率(‰)
6
 
约束性
生态建设
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8、二氧化碳年排放总量(万吨)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9、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万吨)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20、COD、氨氮等水污染物年排放总量(万吨)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21、林木覆盖率(%)
30
 
导向性
三、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速发展新型工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提速战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新兴工业。
1、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加快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重点,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产业格局。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通过技术集成、产业集群、要素集聚, 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新能源。大力发展光伏、清洁煤利用、生物质能发电等产业,努力打造新能源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发展LED照明应用产品,积极向上游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拓展LED下游应用领域,发展LED显示屏、观景照明灯、射灯、LED背光源、洗墙灯、矿灯、汽车灯等照明应用产品。重点培育薄膜电池、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和产品,推动光伏与LED结合照明在公共照明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化开发利用。重点建设大唐山东发电公司与金威煤电公司投资建设的鹿洼煤矿塌陷区综合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济宁裕源科技公司光伏电池生产线项目、华泰光源公司LED节能灯生产项目。积极发展清洁煤利用技术:鼓励采用循环流化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等先进煤燃烧技术,提高煤炭能源转化效率。采用洁净煤气化技术及煤化工联产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细化工和清洁能源产品,重点发展二甲醚、甲醇等能源化工产业链。加快推进生物质能发电产业: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发展以秸秆、木屑、稻壳、树枝为燃料的生物质能电厂。重点建设广东长青集团投资3.6亿元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
新材料。以轻量化、功能化、复合化为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积极发展前沿技术新材料,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新材料。依托山东京泰机械耐磨材料公司,重点研发生产高铬耐磨新材料;依托金威煤电公司年产36万吨PVC项目,加快建设张黄塑料工业园,拉长PVC深加工产业链。积极发展纺织新材料,推进传统纺织产品高质化、高新化。大力发展建工新材料,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矿用高分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高档环保型装饰板材、高档涂料等产品。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推广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政府服务、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利用金威煤电公司的气体氯化氢及蒸汽,发展三氯氢硅及副产品,进一步发展多晶硅的生产;适度进行信息产业软件的开发和在各领域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积极运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网络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工艺和管理能力。重点进行智能软化器、泵的软启动、智能变压器、井下机器人、智能矿用车等产品研发。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重点支持物联网领域,加快地方物联网建设,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企业信息化的支撑服务体系,组织共性信息技术集中攻关,推广成熟的软件,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在全县开展数字化制造与装备推广应用工程,促进数字化制造及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应用节水、节能和环境保护等共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能源、化工、建材等行业,积极应用先进清洁生产工艺,进行工艺流程再造以减少终端污染物排放总量,发展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提高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比重,提升我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增加效益。加快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大力支持一批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实现资源循环式利用。在工农业互动领域,建立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主体的工农业循环经济复合模式。
专栏1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
1、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广东长青集团总投资3.6亿元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
2、LED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以济宁华泰光源有限公司为依托,采取招商引资的形式,投资10亿元,在县经济开发区建设LED产业基地。
3、张黄塑料工业园:依托金威煤电公司年产36万吨PVC项目,加快建设年产50万吨张黄塑料工业园项目,拉长PVC深加工产业链。
4、鹿洼煤矿塌陷区综合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大唐山东发电公司与济宁金威煤电公司投资建设,项目设计规模150兆瓦,总投资27亿元,预计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
 
2、加快壮大优势支柱产业。以高端化、集群化和品牌化为方向,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节能环保水平体素质,加快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到2015年,能源、煤盐化工、食品、机械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五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量的80%以上,利税60亿元,利润40亿元。
能源工业。到2015年,原煤产量达到500万吨、精洗煤产量300万吨、年发电量达到12亿千瓦时,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利税16亿元,利润11亿元。加快军城煤矿、湖西矿井达产增效,确保双合煤矿建成投产。提高煤炭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煤炭洗选深加工、煤化工,延伸煤炭产业链条,促进资源转化增值。提高煤电的经济性和技术水平,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全县电力形成以220kv鱼台站枢纽、110kv环网为供电主网架、35kv电网为主要供电网络的电网格局。
专栏2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能源项目
1、军城煤矿:十二五时期确保军城煤矿达产增效,拉长煤化工产业链条。
2、双合煤矿:香港中油燃气集团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10个亿,计划年产原煤90万吨。十二五期间双合煤矿建成达产,以双合煤矿煤基础,拉长产业链条,建设湖西工业园。
3、电厂二期扩能:总投资1.026亿元,5万千瓦热电扩能。
4、30万KW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13亿元,在经济开发区建设一处30万KW热电联产项目,年发电能力24亿KWH,供热能力300万吨。
 
煤盐化工。以项目区建设为重点,推进煤、盐化工产业的区域性集中,注重产业关联度,拉长产业链,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提高协作配套和集中治污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煤、盐化工产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煤化工重点放在湖西工业园,以上海宝钢(鱼台)煤化工项目和中油燃气集团投资的二甲醚项目为龙头。盐化工重点放在张黄工业园,以金威煤电有限公司为龙头。到2015年,焦炭产量达到340万吨、甲醇产量120万吨、PVC产量37万吨、烧碱产量36万吨、二甲醚产量10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实现利税22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基本形成资源优化配置、规模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链条有效衔接的煤盐化工产业格局。
 
专栏3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煤盐化工项目
1、上海宝钢(鱼台)煤化工项目:总投资23亿元,年产20万吨甲醇、220万吨焦化
2、济宁盛发焦化二期技改扩能项目:总投资7亿元,年产捣固焦80万吨、煤焦油2万吨、焦炉煤气1.2亿立方米、5000吨硫酸铵。
3、张黄化工循环经济园项目:总投资28亿元,年产30万吨PVC和30万吨烧碱和100万吨水泥。
4、100万吨煤制二甲醚项目:由香港中油燃气集团投资,年产煤制二甲醚100万吨。
5、100万吨甲醇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利用军城煤矿生产的高硫煤在张黄工业园区建设一处年产100万吨的甲醇项目。
6、煤焦油深加工项目:总投资约5000万元,建设年产5万吨煤焦油深加工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7、济宁正鑫塑料助剂项目:总投资6.7亿,一期工程投资1.8亿元,生产各种塑料1万吨、塑料助剂1.2万吨。
 
机械装备制造。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步伐,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有较大市场份额、代表行业水平的机械设备制造业集团,以星源矿山设备公司、安泰矿山设备公司、凯松机械制造公司和京鲁集团为主,进一步强化主导产业地位,实现鱼台机械装备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建成国内泵类、米机制造、工程机械、水处理等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推进内河船舶制造业发展。泵类产业。泵类产品总的发展方向是控制泄漏、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压缩成本,真正做强鱼台矿用泵的品牌。力争2015年产能达到30万台,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1亿元。米机制造业。重点抓好金利机械、三高机械等精制米机企业的产品开发与产业扩能工作,大力做好品牌建设工作,力争重塑鱼台米机在产业中的排头兵形象。工程机械制造业。重点建设凯松机械装备制造工业园,扩大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特种功能机械产品及汽车零部件生产规模。水处理产业。水处理设备制造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中小型城市污水和工业有毒有害废水处理设备。到2015年水处理设备生产能力达到3万台套,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1.5亿元。到2015年,全行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利润4亿元。
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做大做强以孔府宴酒公司、鲁王集团和美晶米业公司为主的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业。巩固提高酿酒、面粉、大米等基础较好的行业现有优势和基础,加大对大蒜、元葱、毛木耳和水产品加工等行业的投资力度。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对食品添加剂、保健品、绿色食品和特色食品加工等行业,加大培育扶持力度,促其快速发展壮大。到2015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利润8亿元。创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4个,地理标志产品2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过1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
 
专栏4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项目
1、白酒制造业:重塑孔府宴白酒全国知名品牌的形象,开拓高端白酒市场,打造全国性的强势品牌,促使孔府宴酒有限公司上市。
2、面粉加工业:加快中央储备粮库建设速度,尽快达到10万吨粮食储备能力。逐步加大鲁王集团、天润集团面粉生产能力,积极开发方便食品、鲜湿面等营养主食。
3、大米加工业:加快大米加工企业的整合力度,努力打造“鱼台大米”精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设优质“鱼台大米”培育基地,力促美晶米业公司上市。
4、果蔬加工业:开发大蒜精、大蒜油、大蒜素、植物素胶囊、脱水蔬菜等产品,加速果蔬生产、销售一体化进程,培育壮大益群等果蔬龙头企业。
5、水产品加工业:抓好优质鱼、小龙虾、甲鱼等渔湖产品规模化养殖与深加工。
 
纺织和造纸。力创以凤竹纺织公司、恒源服装公司为主的国内知名、省内领先的棉纺织基地。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发展品牌纺织、特色纺织,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实现由结构调整型向创新发展型的跨越。调整造纸业原料结构,以棉纺织和高档纸制品为主,拉长产业链条。纺织产业链条向织造、印染、服装加工方向延伸,增强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纸制品向高档次印刷用纸和生活用纸转变,原料趋向本地化。打造鲁西南纺织产品的加工贸易中心,力争把鱼台建成省内重要的棉纺织基地、中高档服装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造纸基地。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利润4亿元。
3、加快工业集群化发展步伐。围绕煤盐化工、食品加工、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按照土地集约、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的原则,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调整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加速膨胀优势企业规模,积极培育梯次企业群体。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对龙头企业发展用地、环境容量重点保障,支持优势企业、关联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专业协作水平。在矿用泵、大米深加工、精制米机、棉纺织等行业重点培植3-5个特色工业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孔府宴酒、美晶米业、星源集团、安泰泵业等多家公司成功上市。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创新服务业发展机制,打造特色服务业品牌,加强服务业载体建设,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1、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增创交通网络优势,发挥信息后发优势,创新现代物流业推进机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速培育物流园区,促进物流向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方向发展,努力把我县建成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和鲁苏豫皖重要的物流节点。积极推动农村物流业发展,在城乡之间搭建起资金、物资、信息畅通传递的“绿色桥梁”。整合优势资源,培育龙头市场,建设一批档次高、批量大、辐射广、功能强的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发展专业农副产品物流。到2015年逐步建立以鱼台港运河物流为品牌,经济开发区、张黄工业园、湖西工业园、天润金仓物流、王鲁和张黄大米市场、李阁大蒜元葱市场等物流企业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体系,使现代物流业成为鱼台的支柱产业,物流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的比重达30%以上。交通运输。加强现代交通网络建设,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有效整合各类运输资源,努力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通畅、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综合运输产业体系。加快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运输能力,合理调整运输结构,增强骨干运输企业主导市场的作用,进一步推进行业科技进步、运输信息化建设,使道路运输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实现行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金融保险业。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完善金融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利用良好的金融环境资源,吸引县外银行和保险机构等在鱼台增设机构,形成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地方性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定位明确,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功能互补,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服务良好的银行业机构组织体系。到2015年,金融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总量达到100亿元,贷款总量达到58亿元,实现年度利润1亿元,上缴税金0.3亿元。科技信息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咨询策划、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等高端产业,积极发展科技招标、科技中介、技术中介、技术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服务机构,促进专利代理和专利技术交易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信网和新一代互联网融合发展,构建覆盖所有乡镇的3G综合信息服务网。到2015年,全县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5%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以上,宽带普及率达到50%以上。积极推广应用传感网络和物联网,发展提升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打造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商务服务业。以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中介市场主体,加快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金融担保和信用评价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中介机构;公证、仲裁和资产评估等具有公正、监督性质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市场咨询、商标代理、期货公司、交易经纪公司等服务、代理性质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等具有沟通协调职能的自律性中介组织。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进中介服务企业。加强中介服务行业信用建设,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
2大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旅游业。一是高起点定位形成品牌优势。以孝贤文化体验和湿地生态休闲度假为主体类型市场,借助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不断增强的交通网络,积极融入大孔孟旅游区和大微山湖旅游圈,积极发展面向城市休闲客源和外部中高端客源两大市场群的两缘产品,构建具有强大外部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群。加强与南阳岛文化古镇的规划建设对接,建设济宁南部的旅游产业核心,构建鲁南苏北地区的区域性核心旅游目的地。二是深入挖掘鱼台地域文化形成资源优势。突出鱼台特色,以孝贤文化北接孔孟文化产业带,以湿地水城文化融入大微山湖旅游圈,系统整合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书画文化以及生态文化,共同打造微山湖西部文化休闲游产业群,建设旅游经济强县。三是全面策划旅游市场形成营销优势。顺应旅游市场趋势,坚持市场导向与资源整合相结合的旅游开发原则,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和主体景区,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构建县域大旅游空间,以孝贤文化体验、湿地生态休闲度假为突破重点,整合孟楼湿地、张集湿地、王庙旧城海子、京杭大运河、三贤故里等主要景区,大力开发休闲度假产品,尽快建成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孝贤阁、文博中心等优势项目。吸引外来资金加大投入,使旅游功能设施日趋完善,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房地产业。以促进住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为中心,以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主线,以实施安康居住、信用房产、现代住宅工程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为重点,优化市场环境,改善住房供应,规范物业管理,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继续扩大面对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建设,促进住房消费。规划建设建筑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的综合社区,积极提供短中期工业、商务、度假和修学等专业公寓,努力把鱼台打造成生态商居水城。商贸流通业。以建设大型商业广场为突破口,广泛融入大型百货、时尚消费、购物中心、美食基地、电脑商城、儿童游乐、休闲体验等多种商业形态,全力打造都市级商圈、商贸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高标准建成“淮海国际商贸城”。完善零售业竞争格局,培育各类竞争主体,在继续支持本土骨干零售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连锁零售集团进驻鱼台,利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提升零售企业服务水平。积极引导中小型零售企业发展,鼓励商贸企业和连锁机构面向社区设置商业网点,满足社区居民一站式日常购物和消费的需要。引导流通企业网点向农村延伸,不断开拓农村市场。社区及家庭服务业。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网络为目标,全面实施“民心工程”,拓展社区服务,构筑社区居委会载体,推进便民服务进家庭,加快发展便民店、早餐店、肉菜店、家政服务和再生物资回收店等居民必需的生活服务项目,建成100个以上便民连锁店。
3、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载体建设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重点服务业城区、重点服务业园区和重点服务业企业这三大载体。积极筛选确定一批服务业载体集中进行培植,使其成为我县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和骨干。确立1个重点服务业城区、3个重点服务业园区、5个重点服务业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重点服务业城区充分利用各自服务业发展优势,把发展服务业摆在经济工作头等重要位置,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速度,使服务业率先培育为当地主导产业。重点服务业园区搞好功能定位,明晰规划思路,充分利用存量土地,通过整合资源,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服务业新的增长极,尽快改变服务业发展布局分散、无序发展的状况。重点服务业企业按照主业突出、特色突出的要求,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坚持走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服务业企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尽快改变我县服务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分布散的状况。
 
专栏5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1、滨湖生态湿地旅游项目:在微山湖西畔,规划面积10万亩生态湿地旅游开发,建设旅游码头、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观光农业园、开心水生生物园、动物乐园、水上有了中心、古运河观光长廊、渔家民俗文化园及特种水产观养区、高档住宿、餐饮设施、景观房产等工程。
2、孝贤文化主题公园项目:项目占地510亩,建设孝贤文化广场、孝贤阁、文博中心、规划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3、旧城海子景区项目:项目占地面积1万亩,建设集生态农业、科技示范、体验休闲等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4、滨湖新城建设项目:项目占地面积9.44平方公里,总投资123亿元,规划建设成为容纳常住人口7.9万人的现代滨湖生态旅游新城。
5、银座超市及商住楼建设项目:拆迁改造湖凌三路东、鱼新一路北、武装部西、西支河南片区,建设大型超市及商业街和住宅区。
6、鱼台美食一条街:在县城建设8万平方米餐饮娱乐商业一条街一处。
7、阳光花城住宅区:建设商业区10000平方米、住宅95000平方米、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等5000平方米及其他配套设施。
8、星级酒店项目:建设高标准星级酒店,酒店周围花园式环绕、环境优雅清洁、管理完善。酒店标准为四星级以上,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主楼16层以上。
9、山东金仓商贸物流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库容15万立方米、仓容10万吨的粮食储备库。
10、淮海国际商贸城:总投资20亿元,总占地面积2000亩,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建设淮海经济区有一定辐射力的装饰材料、家具、汽车等商品集散地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11、鱼台港物流集疏中心:在鱼台县城新北环路北,西支河东岸建设鱼台港物流集疏中心,项目约占地600亩,设计年吞吐能力500万吨。建设千吨级泊位5个,货物仓储设施,停车场等。
12、上海宝钢(鱼台)煤化工物流园区:总投资1亿元,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建设仓储设施,购置车辆设备、办公室厂房等
13、鱼台县化学品运输港口:总投资1.08亿元,年货物吞吐量120万吨。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发挥农业大县、优质粮生产大县的优势,依靠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现我县粮食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5年达到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左右。
1、稳定农业生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及中低产田改造,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施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棉菜。到2015年,全县水稻面积保持在30万亩,小麦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30万吨;棉花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产量6万吨;食用菌、大蒜、圆葱、反季节蔬菜和陆地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产值20亿元。畜产品。到2015年,肉类总产量达到8.65万吨,禽蛋产量3.2万吨,奶类产量达到2500吨。水产品。到201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9.5万亩,水产品产量5.2吨。
2优化农业结构围绕建设优质粮食、林果、畜牧、渔业强县,大力优化农产品结构,推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种植业。到2015年,全县水稻面积稳定在30万亩的基础上,无公害、绿色水稻达到20万亩左右,有机水稻达到3000亩;无公害大蒜栽培面积达到15万亩;无公害圆葱栽培面积达到3万亩;棉花产业化面积达到18万亩;毛木耳栽培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以上,产值6-8亿元。畜牧业。畜牧业产值每年增长6%以上,到2015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9.8亿元;出栏生猪60万头、出栏肉牛1万头、出栏肉羊50万只、出栏肉禽1000万只、出栏兔40万只。全县畜禽良种覆盖率90%以上。渔业。到2015年,全县养殖面积达到9.5万亩,其中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6万亩,产量2.1万吨,渔业产值7亿元,水产养殖产品主要药残指标检测合格率达到100%。林业。到2015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4万亩,新增村镇植树600万株,高标准农田林网化面积达到90%,林木蓄积量达到46万立方米,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30%。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从原料到产品保鲜、储运、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进程,进一步推进高效特色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园区建设。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步伐,进一步打响“鱼台大米”、“鱼台毛木耳”、“一品香鹅”、“鱼台甲鱼”、“鱼台小龙虾”等知名品牌。在王鲁大米批发市场、陈集元葱批发市场两个全国性批发市场的基础上,以鱼城、罗屯大蒜批发市场,谷亭、张黄湖渔产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为抓手,再打造3-5个全国性专业市场,努力将我县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大米和其他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与价格形成中心。加快培植出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扶植引导力度,提高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3家,产值达到4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率80%,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达到1:3。丰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种类,着力建设新型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力争到2015年多数农户参加一个以上合作经济组织。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关键技术推广。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支持生物技术、丰产栽培、节水灌溉等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稳定县、乡(镇)两级农技推广队伍,深化农技人员挂村入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加强农机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健全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专栏6
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络 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1、在王鲁镇建设一处鱼台大米交易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王鲁大米市场、崔屯大米市场提供交易、市场需求分析等相关服务信息。
2、在鱼城镇建设一处大蒜、圆葱交易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周边地区大蒜、圆葱的生产销售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3、 在唐马镇建设一处食用菌信息服务平台,为周边地区提供食用菌、黑木耳相关信息服务。
5、加强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和服务网点建设,建设一批大中型沼气工程,努力实现畜禽养殖“零排放”;加快推进以小麦、棉花秸秆为重点的秸秆综合利用,着重发展秸秆气化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控害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四、加速城镇化进程
“十二五”时期,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应引导我县人口、产业向城区集中,加快膨胀城区的规模和质量,培育集聚能力较强的增长极,以把鱼台打造成鲁苏豫皖重要节点滨湖生态宜居水城为总定位,大力发展与大都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有机对接、协作配套的新型业态,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仓储、工业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以及商务服务业,专精特新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农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向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都市型农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战略转型,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全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
“十二五”时期,着力改变我县城区规模小,城市承载功能低,城镇化水平过低的状况,全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加快建设中心城区,重点抓好中心镇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快速集聚城镇人口、膨胀城市规模。运用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手段和超常规的措施,加速追赶,强力推进,加快崛起,实现城镇化水平跨越式提升。
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提速”战略,以工业化做大经济总量,为城镇化提供动力;以城市化提供载体,为工业化聚集能量,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十二五”期间,随着滨湖大道、济徐高速及跨湖高速等交通干线的建设和通车,鱼台的地理区位优势凸显,向北积极对接济宁,融入济宁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向南对接徐州,融入苏北一小时都市圈;积极聚合吸纳各种要素资源,抢占发展制高点,把鱼台打造成为鲁苏豫皖边界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市。到“十二五”末,力争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二)打造现代城镇体系
 “十二五”末,构建以老城区和新城区为增长极,以滨湖大道、济徐公路、济徐高速三条交通干道为轴线,以及由县城区(包括谷亭街道、滨湖新城、经济开发区)和其他9个乡镇共同组成的四大功能组团,构建“两极三轴四组团”的城镇空间格局,建设两极带动、三轴联动、组团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
两极:即老城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滨湖新城)为增长极。按照“打造新区,提升老城,西连北拓,开发沿湖”的城市发展定位,加快旧城区改造力度,全力推进滨湖新城开发,尽快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十二五”期间,对旧城区的改造完成90%以上,重点建设北京桓裕商业广场、中央商务区、银座商居区、老运河景观区、老运河水乡住宅区及城中村改造等项目,着力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机械制造、轻纺等工业及商贸流通、房地产业和科教文化事业。
滨湖新城建设是县委县政府着眼于鱼台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河湖资源而作出的城市北移沿湖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实现鱼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动力。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滨湖大道、湖凌二路北延、孟楼湿地开发、旅游客运港、大型生态居住小区、公共娱乐设施、中央公园以及新城主要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拉开城市框架,奠定新城建设基础。重点围绕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文化科教等产业,依托特色生态资源,把新城建设成为创业型特色产业基地,把滨湖新城打造成拉动鱼台乃至济宁经济腾飞的新引擎,名副其实的中华孝贤文化之都,鲁苏豫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将鱼台县城区变成辐射带动整个鱼台县及周边县域的现代产业中心、创新中心、商居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三轴:以滨湖大道为生态轴线、济徐公路为中轴线、济徐高速公路为新轴线,加大三条交通轴线的开发建设力度,增强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和承载功能,加强鱼台与济宁、枣庄、菏泽等城市以及鲁苏豫皖边界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积极融入济宁都市圈和鲁南经济带的发展,为主动寻求与这些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
四大功能组团:通过县城和中心镇对其他乡镇的辐射带动,统筹协调,形成四个不同特色的功能组团。即:以主要发展商贸物流业为定位的老城区(包括谷亭街道办事处)、唐马镇、王鲁镇和清河镇功能组团;以主要发展滨湖生态旅游、商务服务和高端制造业为定位的滨湖新区和县经济开发区功能组团;以主要发展化工循环经济为定位的张黄镇和老砦镇功能组团;以主要建设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地为定位的鱼城镇、王庙镇、李阁镇和罗屯乡功能组团。
(三)统筹城乡产业布局
依托鱼台县现有的产业优势、濒临京杭大运河和微山湖的水资源优势,立足大产业、大生态、大开放、大发展,由内向外初步形成“一中心、五区”的城乡一体化圈层产业空间布局。即整个区域性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商务休闲区、现代工业集聚区、现代物流区、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区、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区。
1、商务休闲区。该区位于鱼台县的核心圈层,即现中心城区。是鱼台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县现代服务业的中心。在现有基础上,深度挖掘水资源、文化资源,发展商务办公、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生活居住等业态。今后五年应依托各行政办公大楼集聚的优势,形成行政办公区。依托孝贤文化广场-孝贤阁景区-西支河景观带三个节点,以孝贤文化为主题,以鱼米之乡为底蕴,创造滨湖水城的景观意向,建设成代表鱼台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依托现有的孔府宴大酒店和正在建设的孝贤大厦等星级酒店,充分发挥商务潜能,继续改造和新建一批服务质量高的商务酒店,形成商务办公区。依托西支河带状水系形成滨水生态休闲带,积极开发商业地产,形成生态居住区。通过高起点规划和策划,将滨湖新城打造成鱼台县的现代服务业高地,重点开发滨湖生态休闲、商务居住、湿地旅游、教育娱乐等业态。以滨湖湿地的开发迅速占领休闲度假高地,同时加快进行旅游地产的开发。依托京杭运河滨水岸线,重点突出鱼台现代都市的城市形象,打造鱼台县最具活力的消费文化集聚区。
2、现代工业集聚区。该区位于鱼台县商务休闲区的外围,包括经济开发区、张黄工业园、湖西工业园三部分。今后五年应突出特色,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形成创新型、循环型、链条化、集聚化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循环和低碳高端产业集聚区,成为有足够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性高端制造业中心。在现有工业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机电制造、轻工纺织及劳动密集型、环保节能型产业。其中,经济开发区将重点发展机电制造产业、食品加工业、精细化工业、木材加工业、机械加工业、轻纺业;张黄工业园和湖西工业园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拉长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煤电化工、氯碱化工产业,利用资源能源优势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3、现代物流区。发挥运河“黄金水道”优势,依托京杭运河黄金水道和水系打造现代水上建材物流港,加快规划建设鱼台港物流集疏中心、鱼台客运旅游港、老砦物流港,支持组建航运、汽运公司,带动航运陆运业快速发展,提高集运能力,打造“运河物流品牌”。充分利用鱼台县煤炭、湖产品、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在张黄、老砦、鱼城等乡镇规划建设有一定辐射力的区域性煤盐化工产品、湖渔产品和农副产品物流园区。
4、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区。该区主要包括滨湖生态湿地旅游区、旧城海子乡村休闲旅游区和“五里三贤”故居—常李寨孝贤民俗文化村—鲁隐公观鱼台历史文化旅游区三区。滨湖生态湿地旅游区,加强与济宁、微山、滕州湿地的联合开发与利用,将京杭大运河-滨湖生态湿地-南阳古镇等旅游资源相串联,打造微山湖畔独特的生态湿地旅游景观。旧城海子乡村休闲旅游区,立足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全力把旧城海子打造成集农业生产、生态休闲、餐饮娱乐、观光垂钓于一体的农村休闲旅游区和江北最具典型的、独特的“桑基鱼塘”示范区。历史文化旅游区,主要包括常李寨孝贤民俗文化村—“五里三贤”故居—鲁隐公观鱼台三部分,依托闵子骞、樊子迟、宓子贱三贤为代表,深度挖掘孝贤感恩文化,开发既富有历史韵味又具有新时代意义的现代孝贤感恩文化体验产品,面向孝贤文化修学、文化体验及特色乡村游市场,打造全国著名的孝贤文化基地,并且将传统孝贤文化与以常李寨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健康文明的全国养老第一村。
5、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区。该区主要是除以上四区以外的地区,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加快由单一的农业耕作向专业化分工明确的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都市化方向转型,赋予农业生产、加工、休闲、观光、体验度假等多种高附加值的功能。完善杞柳制品市场,培植杞柳精深加工企业,逐步形成清河、王鲁、谷亭、老砦、唐马沿济徐公路、枣曹公路和湖西大堤杞柳经济带。依托李阁元葱市场、鱼城大蒜市场,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元葱大蒜,逐步形成以罗屯、王庙、李阁、鱼城、清河等为重点的大蒜元葱种植基地。围绕清河、王鲁、唐马为重点的毛木耳等食用菌栽培基地,做大食用菌产业,大力发展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改造传统老化池塘,利用采煤塌陷区,推广池塘养蟹和“上菜下渔”种养模式,逐步形成以清河、张黄和老砦为重点的围网养殖基地,以王庙镇旧城海子为重点的池塘养殖基地,以唐马为重点的温棚鲶鱼养殖基地。立足张黄蛋鸭、老砦肉羊、王庙蛋鸡,培植具有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专栏7
鱼台县产业功能区布局
“十二五”末,初步形成“一中心、五区”的城乡一体化产业空间布局。即区域性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商务休闲区、高端制造业集聚区、现代物流区、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区、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区。
(四)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适应县城规模扩大、人口容量扩张的趋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升综合管理服务功能,加强生态景观建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对老城区实行有序改造、保护性开发,大幅度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重,着力解决城市建设规模问题。在旧城区改造中,着重抓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背街小巷的整治等重点民生工程。大力建设城区绿地,精心实施景观改造以及河道环境整治等环境工程,不断打造特色精品工程。到2015年全县管道燃气和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80%以上。加快城市供水、排水管网新建改造,提高供水质量和保障能力,实现排水雨污分流。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到2015年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扩大县城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统一清运管理区域,加大建筑垃圾管理力度。到2015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专栏8   
“十二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旧城改造:重点建设北京桓裕商业广场、中央商务区、银座商居区、老运河景观区、老运河水乡住宅区及城中村改造等项目。
城市交通:湖陵二路、湖陵三路、湖凌四路向北延伸,拓展城市发展框架。改造完善老城区部分道路,提高载体功能。
供热供气:规划建设集中供暖设施,北部新城规划建设鱼台液化气储备站。
给排水工程:新建一处水厂。完善建成区给水管网的建设以及新建城市给水管网。
垃圾污水处理:扩充现有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完善污水输送管网,张黄工业园和湖西工业园另建两处污水处理厂,乡镇新建小型污水处理站和沼气净化池。
(五)创新城镇化管理体制
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础上,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退伍安置、优抚、计划生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使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指导和权益维护,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稳定就业。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新增财力更多向农村倾斜。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相互衔接的运行机制,研究制定好跨地区、跨制度医疗保险关系转接具体办法。抓住国家新农保试点的有利契机,深化农保制度改革,逐步过渡到新农保制度模式。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完善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制度。严格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政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强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建设,探索建立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
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加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的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管和高效能管理。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的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机制,全面实施用地、水体、绿地、历史文化保护、市政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六线”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以政府投资项目为突破口,加快工程项目建设组织方式改革,全面推行项目管理制度;以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连片开发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行工程总承包制。以农村住房集中建设改造项目为切入点,逐步实行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管理摆在城市管理的突出位置,强化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责,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五、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提升薄弱环节,快上一批事关鱼台经济发展全局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我县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为未来鱼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强大后劲。
(一)交通建设
加快构筑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积极优化港口资源配置,搞好港区改造扩建,建设旅游客运港一处,重点建设鱼台水路货运转运港和化学品运输港,新增Ⅲ级航道里程约41公里,Ⅴ级航道里程105.23公里。公路建设以高速公路为主体、国省道干线和农村公路相配套的路网格局,加快济徐高速公路鱼台段连接线、济徐线鱼台段升级扩建、济丰公路鱼清线升级改造、滨湖大道、跨湖高速等干线公路建设。打造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主骨架,与全省公路主干线衔接良好,县域内各乡镇通达顺畅,布局合理的公路交通网络。到2015年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能力明显增强,网络结构合理,运行质量明显改观,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县经济发展要求的综合公路港航运输体系。
专栏9         “十二五”时期交通设施重点工程
1、滨湖大道建设工程:全长28公里,路基宽21米,路面宽16米,双向四车道,一级路标准,总投资约9.5亿元,鱼台段投资3亿元。
2、济徐高速公路鱼台北连接线工程:路线全长6.12公里。设计速度采用80km/h,路基宽度30米,路面宽度23米,该一级公路标准,总投资约4200万元。
3、省道251济鱼线鱼台境段改建工程:长27.29公里(鱼台境内),路基宽度24.5米,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总投资约8.44795亿元。
4、济宁至徐州高速公路鱼台段建设工程:全长27公里(鱼台境内),路基宽度28米,路面宽度24.5米,设计车速120公里,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总投资约18.9亿元。
5、跨湖高速工程:全长15公里(鱼台境内),路基宽度28米,路面宽度24.5米,设计车速120公里,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总投资约10.5亿元。
6、老京杭运河、新老万福河、白马河、惠河、鱼清河、苏鲁边河、西支河、姚楼河等航道改建工程;
7、鱼台港区老万福河张黄工业园、复兴河老砦、惠河鱼城、老万福河清河、复兴河宝钢煤化工项目等作业区建设工程。
(二)水利建设
紧紧围绕提高水资源供给、水灾害防御和水生态保护三大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城市水网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体系。做好幸福河、惠河等主要河流河道治理工程。抓住鱼台县成为国家级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之际,推进紧靠南四湖的谷亭镇、王鲁镇、张黄镇、唐马镇、王庙镇、县经济开发区等灌区更新改造、小型灌区和田间工程配套整治、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十二五”末使全县农田形成科学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大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专栏10           “十二五”时期水利设施重点工程
1、小型水源工程:在李阁、鱼城、王庙、清河、罗屯五乡镇新建机井1610眼,维修机井1730眼。
2、小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抓好县十处乡镇139座灌溉排水泵站的更新改造。
3、中小灌区节水改造工程:3个中型灌区,102个小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全部完成,完成10处乡镇的12个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改造。
4、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治理幸福河8.5公里,惠河26.1公里。
(三)电力设施建设
保障全县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以及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电需求,努力提高供电能力,优化供用电环境。优化电网结构和电源布局,提高供电水平。统筹区域内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天然气的应用。以电力建设为中心,构建开放、多元、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满足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需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金威煤电220kV输变电工程,李庄、鱼城、城西110kV变电站,清河35kV变电站及配套输配电线路工程,更换4座变电站的5台主变,净增容86MVA;改造110kV线路2条27km;新建35kV线路3条19km,6条城区10千伏配电线路实现配网自动化;城区10千伏线路全部实现手拉手互供,农村10千伏线路实行分段控制;改造低压线路410 km;新建台区90个;把鱼台建设成电气化县。
 
专栏11       
“十二五”时期电力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电网重点建设项目:金威煤电220kV输变电工程,李庄、鱼城、城西110kV变电站,清河35kV变电站及配套输配电线路工程,新建35kV线路3条19km,改造低压线路410 km,新建台区90个。
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一)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
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核心,逐步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突出“孝贤故里、滨湖水城”的文化个性,把我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区域性文化中心,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前列。以场馆建设为抓手,实施文化形象塑造工程,规划建设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工人文化宫和文化艺术中心等设施,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妥善保护历史文化遗址、村镇、重要历史建筑和文物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逐步建成规划科学、功能齐备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培育一批文化示范村和示范社区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赛事,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传播网络,促进文化成果对外交流。
(二)加快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和企业创新能力,实现集约化发展。加大对文化产业集聚区内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各方有效资源的集约效应。
1、孝贤文化产业集群。高起点建设孝贤文化公园,办好孝贤文化节,打响“孝贤文化”品牌。深度挖掘鱼台当地的孝贤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和审美,塑造一个特色鲜明而富有文化品位的孝贤文化地区形象。将孝贤文化的内容细化,将可以作为文化旅游的文化因子分离出来,整合为系统的文化旅游项目,如历代先贤关于孝的典故轶事、现代孝贤人物事迹、延伸孝文化的临终关怀等,从多个方面对孝文化给予传统意义和现代意义的阐释,依据市场原则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进行文化项目的开发。大力开发能够体现鱼台特色孝贤文化的固定大型艺术表演,创造孝贤文化品牌演出,对孝贤文化进行全面阐释。
2、运河文化产业集群。将运河文化产业定位于鱼台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的位置,借势大微山湖,打造成为微山湖西岸的枢纽节点。积极融入环济宁市休闲游憩带,抓住滨湖大道的建设机遇,发展成为济宁南部的核心文化旅游地,成为大孔孟儒家文化旅游区的南部枢纽。以济徐高速、滨湖大道和跨湖高速构建鱼台外部旅游交通的大十字空间格局。完善内部快速旅游通道建设,以京杭运河、西支河、老万福河与东鱼河为主体,利用鱼台县境内通航航道,强化水上旅游交通,实现重点景区的水陆双通,建设特色码头,丰富游客旅游线路,构建滨湖水城的水上旅游线,建设旅游船队,打造水上鱼台。依托鱼台自身独具特色的湿地资源和较为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面向徐州都市圈和中原都市圈,以湿地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主体产品,建设成为鲁南苏北地区的核心型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
3、休闲体验文化产业集群。面向鲁南城市群、济南城市群、徐州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融入大微山湖旅游圈和济宁环城市游憩带,以近地城市近郊休闲与文化体验市场为核心市场,以外部高端休闲与度假市场为拓展市场,构建分型合理的目的地市场营销系统。将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及孟楼湿地、张集湿地以及孔府宴酒厂等重点景区作为龙头带动,大力发展湿地休闲、文化休闲以及酒文化游乐产品,实现县域文化产业的快速启动。中期发展将产业体系的完善及五里三贤、旧城海子等景区的建设作为发展重心,远期则将保持文化产业主导地位及休闲体验产品更新作为发展重点。建设以湿地休闲、孝贤文化体验、渔文化游乐以及酒文化游乐为核心产品的产品集群,快速启动县域休闲体验文化产业发展。
4、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实施孝贤文化品牌带动战略,认真抓好文化科技创新建设。大力扶持动漫、传媒、娱乐、广告、会展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大型演艺集团和品牌。优先发展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艺术培训业、艺术品展览销售业。成立文化产业投资运营公司、艺术培训中心和演艺中心,加大对字画、拉花、草编、柳编等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
(三)加快提升文化企业竞争力
壮大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民营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以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形成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打造2-3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占领产业高端,促进文化产业扩张。通过资本运作迅速提高文化企业市场占有率。通过业态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延展。文化企业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或在单一产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抢占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通过“走出去”扩大鱼台文化影响力。文化旅游运营企业可率先迈开走出去的探索性步伐。县政府要为文化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环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激发文化企业发展内在的动力和活力,引导企业走上产业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打造特色县域文化综合体
以西支河为主线,融合西支河公园以及新地产项目等,打造鱼台首个多元融合的城市文化综合体。提高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水平,规划实施好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和标志性建筑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共生的城市文化,将城市文化综合体项目打造成为鱼台城市文化建设的新亮点。将此区域规划打造成鱼台“文化城市新客厅”,成为城市功能最完备、布局规划最严格的区域;规划打造成集文化创意、科技传媒、工艺美术为主题的科研、办公、交流、演艺、商贸等功能配套齐全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基地。
七、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
把生态建设提升到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把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打造“生态城市、绿色鱼台”。
(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理念,用以指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关,坚决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拒之门外,突出重点项目、重点流域区域的把关。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增加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供应与消费比例。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全县耗能大户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主要能耗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废热利用、水循环利用等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多种措施,推广先进低碳技术,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实现节能降耗,促进企业发展。继续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创建活动,提倡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展区域、城镇、工业园区、企业等不同形式的循环经济试点。广泛推广使用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工艺和再制造技术,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建设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构筑环境友好型产业群。到“十二五”末,在全县GDP大幅增长的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10年削减10%以上,主要河流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全年的70%以上。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十二五”末新能源实现替代常规能源要占全县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6%。生产方式基本实现向低碳型转变,低碳技术的研发能力全面提升,碳汇能力明显提高,与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二)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集约开发和有序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
1、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把节约土地放在突出位置,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提高房地产开发强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度,优先开发未利用地和废弃地,每年治理采煤塌陷地面积要超过新塌陷面积。加快各类标准厂房建设,整合规划园区内土地,实现在原有土地上的增资扩产和技术创新。持续加大土地资产监管力度,对土地收储运营进行效能专项审计检查。强化项目的开竣工管理,严格闲置土地的查处监管。集约利用矿产资源。根据我县煤炭资源储备现状,拉长资源型产业链条,减少对矿产资源的过度依赖,对资源镇进行接续产业培育。
2、集约利用水资源。统筹考虑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集约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西支河、老万福河和东鱼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大污染综合治理力度。重点抓好县辖淮河流域和县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控制单元的水污染防治。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到“十二五”末,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县城回用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
3、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在全社会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镇化模式、节约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树立节约型的思想观念。让“人人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责、人人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出力”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建设以节能减排为主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全力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快生态县建设。以合理规划、点源治理、科学回用为主要手段重点建设一批深度治理工程,改善辖区内环境质量。高起点、分层次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强力推进生态基础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生态县建设的物质基础。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先进型环保产业,为生态县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
专栏12           
“十二五”时期生态重点工程
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成2个循环经济园区和1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完成3家企业清洁生产审计。
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50000亩湖滨带人工湿地,治理7000亩塌陷区,5000亩旧城海子,西支河、东鱼河河道走廊人工湿地,建设2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2万亩有机食品基地,建设40个环境优美村,40个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2个环境优美乡镇。
大气环境整治工程:济宁盛发焦化有限公司焦炉煤气脱硫工程,县城区集中供热建设,济宁金威热电有限公司炉外脱硫改造工程。
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张黄工业园、湖西工业园2个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污水管网工程:扩建城市污水处理二期及配套管网设施,中水回用工程,日处理废水达到4万吨。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环境监测软件硬件设施、监察能力建设。
八、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鱼台”建设。立足鱼台科技创新发展的全局,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内动力,不断增强借力发展的外驱力,加强人才培养和开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到“十二五”末,使鱼台县成为科技信息畅通、科技产业发达、科技人才集聚、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科技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日趋成熟的科技强县。
(一)加强创新型科技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全面加强德才兼备的企业家队伍、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高技能的工人队伍等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程”,设立人才引进培育专项资金,完善人才引进表彰奖励制度。加大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集聚和发挥作用的良性机制。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加快选拔学术、技术带头人,注重培育科技经营型的复合人才和创业型人才。进一步完善县级科技进步奖和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建设,规范对科技项目的管理。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创新型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空间,特别是要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重大产业攻关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项目,吸引和凝聚创新型科技人才。到“十二五”末,全县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0000余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达到3000余人。累计引进本科以上毕业生3000多人。与省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合作培养本地人才500多名。
(二)建构重大科技支撑平台
强化“创新型鱼台”建设的载体支撑。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引进基地型、龙头型的大项目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营销中心,重点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吸引外资的密集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示范区,成为自主创新的主战场。从生产要素、软硬环境、相关支撑产业等重要要素入手,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
加快自主创新建设的企业平台建设。加强技术创新主体建设,组建鱼台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引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政策有效引导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在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年内力争在高新技术领域建设2-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发育,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资源配置的通道和平台,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等中介服务体系,推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其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积极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努力创建我县创新体系和机制,形成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有步骤地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制定专利发展和保护战略,建立重点领域、支柱产业的专利信息数据库和专利文献检索平台,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争取到201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00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要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实现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县工业增加值的33%。创新、孵化出一批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超亿元高新技术企业5家,建成一批有特色、有优势、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
(三)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和投入激励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转化体系。引导创新元素向企业聚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十二五”期间,县政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形成政府投入先行、企业配套跟进的科技投资模式,撬动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对科技的投入,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和企业间技术联盟。大力发展和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四)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为自主创新营造社会环境。制定实施激励创新的科技、人才、财政、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努力营造尊重保护创新的社会舆论氛围。对有突出创新成果的个人和集体实行重奖。到“十二五”期末,形成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体制和创新体系,创新主体结构合理、功能明确并形成良好的互动联系;科技创新的机制和政策环境基本完善,极大地提高鱼台县的自主创新能力。
九、力促和谐社会建设
(一)努力改善民生
1、促进劳动就业。紧紧围绕我县劳动就业“全覆盖、低失业、高和谐”总体目标,按照“和谐鱼台”整体要求和“优化就业、服务民生”的就业工作目标,树立良好就业服务新形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就业工作的新局面。积极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1000人;促进95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3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加大职业培训、创业培训、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实现2万人培训目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15万人的目标。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制度,加大失业保险宣传和扩面征缴力度,加强失业保险稽核和内控工作,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要求,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加大基金收缴力度,完善基金征缴措施,力争把养老保险体系覆盖到所有用人单位。及时审核新增退休人员待遇,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社会化发放率和支付率达到100%。失业保险。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工作。逐步提高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支出在基金总支出中的比重,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加强失业调控工作,建立失业保险预警制度。到“十二五”末,全县失业保险参保率力争达到90%以上,保险金发放率达到100%,失业保险费收缴率达到90%以上。医疗保险。规范和完善企业及个体从业人员参保办法,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力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对无力参保的城镇贫困人员给予医疗救助。工伤保险。按照完善政策、健全机构、积极扩面、夯实基础、搞好服务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夯实工伤保险管理基础,完善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大推进力度,重点推进非公有单位、私营企业和村办企业参加工伤保险。规范和健全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程序和管理办法。生育保险。积极推进生育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统一管理,逐步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支付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村养老保险。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扩大参保覆盖面,适龄农民参保率达到80%以上,在全县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科学规范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五保供养率,实现“愿进全进”的目标。加强乡镇敬老院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敬老院基础设施和各项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稳步发展,突出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全覆盖。
3、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加快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搞好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规范分配秩序,逐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缓解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强对各类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适时发布工资指导线,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建立健全企业人工成本预测预警机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办法,建立完善新型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依法规范企业分配行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办法,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1、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高中学校进城、初中学校进镇,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基本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发展格局;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步伐,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高标准寄宿制中学。在城区规划建设县二中,“十二五”期间完成迁建任务。在城北区利用王鲁实验中学、七所楼小学高标准改建县第二实验中学和第二实验小学。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中小学及幼儿园周边环境安全。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高标准建设县职教中心。扶持特殊教育,鼓励民办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5年,义务教育高质量普及,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全县所有中小学校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水平。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阶段升学率保持在90%以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初步建立。
2、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实施卫生服务普及工程,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传染病以及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加强城乡卫生急救体系建设。发展中医药产业,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加大卫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十二五”期间,完成医改任务,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实各项重点公共卫生项目,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项目服务体系。完成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迁建项目、县人民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项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项目等。
3、协调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妇女儿童地位,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建设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有关补贴政策,做好残疾预防和宣传教育工作。实施积极、健康老龄化战略,提高老龄人生命和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加快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圆满完成市政府交给我县的省第二十三届省运会比赛项目承办任务。健全完善基本应急广播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全面完成传输数据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为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提供舆论支持。积极促进测绘事业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测绘工作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健全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体制,加强交通战备、人民防空和经济动员工作,加大人防工程和指挥平台体系建设力度,促进人防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抓好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搞好军民、警民共建,继续推进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继续做好档案、史志工作。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支持和保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开展活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鼓励群众参与政府决策。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实施并完善政府采购制、行政许可制、决策听证制、事项质询制、离任审计制、述职述廉制、行政救济制、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的监督机制。进一步拓展反映社情民意渠道,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专家参与制度、社情民意反馈制度等。依法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大政府法律、法规、政策的信息披露力度,提高行政行为的公开化和透明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建立察民情、知民心、集民智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逐步建立及时应对和积极处置机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引导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努力构建平安、稳定、和谐的法制环境。
(四)建设文明平安城市
深入开展以城市、社区、行业、窗口单位和村镇为重点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信用服务体系,建设诚信鱼台。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强化食品药品日常监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防止食品药品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动物疫病预警和控制体系建设,完善动物免疫预防保障体系;完善粮食市场预警预报制度和粮食供给应急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全民安全素质,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建立重大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社会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司法公正,提高依法治水平。妥善做好群众(信访)工作。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模式,完善民生大服务、领导公开大接访、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三项群众工作大格局,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法律等方式,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十、深化综合配套改革
(一)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1加快转变行政观念。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府行政理念。建立有效的制度约束,促使政府及工作人员的树立法治理念、效率理念、发展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务实理念、诚信理念、竞争理念。以人为本,从单纯追求GDP指标转向全面提高生产和生活质量上来,转向高效地满足人民需求上来。
2、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调整完善土地、价格、公共财政支出、产业等政策,提高重要资源的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政府资助项目的决策和管理制度,形成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资助管理体制,确保财政资金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发挥最大效益。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全面完成机构改革。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实行“宽职能、少机构”的大部门体制,加强职能整合, 向大经济、大农业、大交通、大文化、大环保等大职能过渡。做好机构改革综合配套,推进公务员制度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二)健全完善市场体系
1、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健全土地储备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建立全县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集中进行非证券化的产权拍卖、出让、租贷承包等业务。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开拓境内外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加快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建设统一有序的租赁市场。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市场自治、行业自律的人才市场新机制。大力发展新兴的旅游市场、金融保险市场、技术市场、中介服务市场。
2、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和完善市场准入、运行和退出制度,依法维护市场秩序。通过制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规则,整合和优化政府监管机构,完善市场综合监管机制, 形成综合监管的合力。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打破行政性垄断,创造有利于微观经济主体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减少对市场主体的直接干预。规范各种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基本秩序,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创造鱼台适宜投资、适宜企业发展壮大的良好市场环境。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十二五”期间,加强引导和扶持,进一步培育与壮大民营经济。落实好国家和省、市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财政资金、税收管理、工商登记等方面争取给予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身竞争力。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开发适宜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服务体系,强化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力争到2015年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骨干民营企业群体;形成20家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经济实力雄厚、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骨干企业;形成10家营业收入突破亿元的民营企业。“十二五”末,民营经济户数达到23000户,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营业收入达到320亿元。
(四)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1、推进乡镇行政体制和村民自治体制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实践,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完善涉农法律法规,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强化涉农执法监督和司法保护。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搞好法律服务,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依法治理。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完善社会自治功能。
2、深化新农村经济改革。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化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转,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健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集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全面完成城中村、城郊村和园区村改革任务。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权有偿转让和流转,逐步形成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探索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多元化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贷担保机制,推行应收账款、仓单、林权、渔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利抵(质)押方式。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为主体、供销合作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体系。
3、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合理划分县区、镇街两级的事权和财权,理顺镇街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建立公共财政,深化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和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农支出依法稳定增长,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生等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确保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转变政府职能,使镇街政府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合理调整村居布局,规划建设重点镇,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合理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着力解决农村安全饮水、清洁能源、卫生公厕、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积极引导“放心工程”向农村市场延伸。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推进文明村、文明小城镇创建工作。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移风易俗,着力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建立健全农村矛盾调解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建设,有效促进和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十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全力打造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结合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开展与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
(一)调整优化外贸结构
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高科技产品的引进、研制,扩大碾米机、灯泡、化工原料、拉花、条编、草编工艺品、宠物食品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的出口比例。增强纺织、服装、机械机电等优势行业的持续出口能力。培育农机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快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努力破解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建设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出口基地。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和附加值,注重发展一般贸易,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提升中高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自营进出口权备案登记,用足用好国家鼓励政策,重点支持杞柳编织、服装、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类企业的出口,“十二五”末,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以上。
(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全力以赴抓好外资到位。推进项目升级,包保跟进,力促项目早落地、外资早到位、项目早开工。积极对接“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 主动承接产业梯次转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金融财团的战略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品牌和管理,争取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鱼台。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吸引跨国公司转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提高服务业在利用外资中的比重。到“十二五”末,力争利用外资稳定在2000万美元以上。
(三)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煤炭、造纸、电子、轻纺、机械等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努力化解市场风险,完善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购并国外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支持企业按国际规则和现代投融资方式参与国际工程招投标和境外工程分包,努力开拓发达国家劳务市场和技术含量高、收入高的工种行业,增加劳务服务收入。
十二、重要规划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投融资平台
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引导银行、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共同投入,尽快形成多元化、常态投融资保障机制;发挥市场融资功能,积极培育上市融资资源,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利用债券、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搭建和完善一批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政府投融资平台,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分工明确、运营规范的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围绕政府战略目标,为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金融服务,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速不低于30%,社会民生不低于25%。努力实现国有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结合,为我县各项事业发展服务,促进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二)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十二五”期间全力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着重抓好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集约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点项目,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让广大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完善产业园区招商载体建设。园区招商载体建设要呈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特点,建立多个各有特色的二级园区。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招商载体作用。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是研发的主体,是科技的载体。通过大企业、大项目的引入带来一批配套企业和项目,实现科技产业的集聚,并由产业集聚带来研发集聚。
加快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鱼台大米、矿用泵类、运河物流、孝贤文化等品牌建设,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创新品牌建设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出台品牌建设扶持政策,落实品牌建设责任制,努力把我县打造成鲁苏豫皖品牌建设大县。加快培育鱼台品牌企业族群,实施品牌招商战略,吸引有实力的国内外500强企业来鱼台投资,为“十二五”期间我县更多企业做大做强和成功上市奠定品牌基础。
(三)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与周边县(市)区—金乡、中区、丰县、沛县、微山、滕州等对接,本着互惠互补的原则,加强与周边县(市)区协调合作,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支持在城市规划、信息网络、能源基础网络、城市供水等方面进行对接。加强产业合作。与周边县市在产业集聚与产业链条方面加强合作。突破行政壁垒,促进经济与社会较好发展。共建优质生活圈。鼓励共同建立绿色优质生活圈,建立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开展治理环境污染、共建跨境生态保护区、保护水库集水区,加强实施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合作,建设具有经济效益的区域能源供应销售网络。
合理配置财政资源。科学界定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投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保、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关系到发展改革稳定大局的领域, 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合理有效的再分配机制和转移支付机制。明确产业投资导向。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家产业导向目录,提出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加快淘汰行业的政策措施,运用税收杠杆促进产业政策落实。对鼓励发展的产业,在供地、能源保障、环保总量指标、基础设施配套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和优先保证;对淘汰关停产业,积极引导,妥善处置,确保社会稳定。
(四)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充分认识鱼台“十二五”规划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细化措施,为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在规划纲要的实施过程中,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加强统筹协调。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切实解决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分解落实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加强监督检查。县发展改革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的跟踪分析,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定期向县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