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陕西雕刻!
客服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店铺动态 > 石刻的起源
石刻的起源
2014/6/17 9:00:41

古文献《巴协》中记载有当时藏王赤德祖赞从尼泊尔请来工匠和雕刻师的资料。据说,位于药王山东面半山腰的查拉鲁甫石窟,就是为吐蕃时期松赞干布的茹雍妃子所建。“茹雍妃在查拉鲁甫雕刻大梵天等佛像,当时盐价已上涨了八十倍之多,工匠雕刻时每产生一升的岩粉,其报酬即是给盐一升,在岩壁上雕凿出石窟经堂等等,历时十三年完成。”
        这种支提式窟的形式曾流行于北魏和隋唐时期,唐代以后就不多见了。但在药王山,现在仍然可以实地看到的这种石窟风格,也可以印证此石窟的开凿时间和史料记载基本是比较吻合的。由此可见,通过对查拉鲁甫石窟造像的考察可以断定,药王山摩崖的开凿从吐蕃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从此推断,也就是说早在吐蕃王朝的前期,药王山就已经开始了佛造像的雕刻工作。
        在五世达赖喇嘛所著的《西藏王臣记》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载与石刻有关的资料,大致内容是:“藏王亲眼看见那里有自然显现的六字真言,他当即沐浴净身虔诚祈祷。岩石之上也自然现出菩萨、度母、马头金刚等佛像。松赞干布即请来尼泊尔的一些有精巧的造像技能的工人,依照自然显现出的佛像身形、神采,而精细雕刻出清晰的佛菩萨像。”
        在以后千余年的历史演变中,随着西藏地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佛教信仰的深化和普及,陆续有造像、刻字活动,不断有各种新的作品增刻在山上,大者数丈,小者不足方寸。
        石鼓文
        唐代初年,在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了10个鼓形石,上面各刻着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石鼓文的发现引起了唐代文人的极大兴趣,很多人都进行了研究,杜甫、韩愈、韦应物等人作诗题咏。其拓片也流传于世,为历代所珍视。因为诗的内容主要写秦国国君的游猎活动,所以也称为“猎碣”。
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书体为秦大篆,历代评价甚高。它结构和谐,隽美秀丽,被视为大篆“经典”之极品。其年代唐以为是周文王或周宣王时,宋人提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经近代和现代学者考证,认定是秦国刻石,但仍有文公、穆公、襄公、献公之说。
        石鼓发现后,曾经多次辗转迁徙。现原石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可看到复制品。